全国服务热线:15830282076
公告:
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...
新闻资讯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
压滤机入料泵的叶轮气蚀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?添加时间:2025-07-05

压滤机入料泵的叶轮气蚀是由于泵内局部压力低于介质饱和蒸汽压,导致介质汽化产生气泡,气泡在高压区破裂时对叶轮表面形成冲击和侵蚀的现象。其主要成因可从吸入条件、介质特性、设备状态三个维度分析,具体如下:

一、吸入条件异常(核心原因)

吸入高度过高或吸入管路阻力过大

若泵的安装高度超过其允许吸程(即泵的吸上高度过高),会导致进口处压力降至介质饱和蒸汽压以下,引发汽化。例如,某型号泵允许吸程为 5 米,若实际安装高度达 7 米,极易因吸入压力不足产生气蚀。

吸入管路过长、管径过小、弯头 / 阀门过多,或管路内壁粗糙、结垢,会增加沿程阻力,导致进口压力损失过大,最终低于临界压力。

吸入管路漏气或进气

进口法兰、接头密封不良(如垫片老化、螺栓松动),或吸入管存在裂缝,会使空气渗入管路,与介质混合形成气泡。气泡随介质进入叶轮高压区时破裂,加剧气蚀冲击。

若介质为含气浆液(如沉淀池上清液混入大量气泡),未经过脱气处理直接进入泵体,也会导致气蚀。

二、介质特性不匹配或变化

介质温度过高

介质温度升高会显著降低其饱和蒸汽压(例如,水在 100℃时饱和蒸汽压为 1atm,而在 60℃时约为 0.2atm)。若输送高温浆液(如 80℃以上的污泥浆),即使吸入压力正常,也可能因温度过高达到汽化条件,引发气蚀。

介质中含易汽化成分或杂质

若介质含酒精、轻质油等低沸点成分,其饱和蒸汽压较高,在常规吸入压力下易汽化产生气泡。

介质中的坚硬颗粒(如砂粒、金属碎屑)会随气泡破裂的冲击力共同磨损叶轮,加速气蚀破坏(即 “气蚀 + 磨蚀” 协同作用)。

三、设备自身状态问题

叶轮或泵壳几何参数异常

叶轮进口处设计不合理(如进口直径过小、叶片进口角偏差),会导致局部流速过高、压力骤降,形成气蚀区。

叶轮磨损后,进口处流道变形,破坏原有的流体动力学特性,加剧局部低压区的形成。

叶轮与泵壳间隙过大

长期运行后,叶轮与泵壳(或前护板)的间隙因磨损增大,导致高压介质向低压区回流,扰乱进口处的压力分布,间接引发气蚀。

四、操作与维护不当

启动或运行时排气不彻底

首次启动或停机后重新启动时,若泵腔内存有空气未排尽,会导致局部压力波动,诱发气蚀(即 “气缚” 与气蚀叠加)。

工况频繁波动

压滤机进料过程中,若出口压力突然升高(如滤布堵塞),或进口流量骤降(如进料中断),会导致泵内流量和压力急剧变化,形成瞬时低压区,引发气蚀。

总结

叶轮气蚀的本质是 **“局部压力<介质饱和蒸汽压”**,解决时需结合吸入系统优化(降低吸程、减少阻力)、介质调控(控制温度、脱气)、设备维护(修复磨损部件、保证密封)等多方面措施,从源头避免低压区的形成,延长叶轮使用寿命。

编辑搜图

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(最多18字)